摘要:尺橈關節背側脫位最為多見,此時,可見前臂旋前時尺骨小頭向背側突出,旋后時自動復位。局部腫脹并有壓痛,被動活動下尺橈關節,可感知較正常側松弛,并伴疼痛,有時出現彈響。

 下尺橈關節長期以來由于對這種損傷認識不足,常被忽視而漏診及延誤治療,最終導致腕部疼痛、無力及前臂旋轉功能受限等嚴重后果。下尺橈關節的功能是穩定橈骨在尺骨遠端的旋轉。主要穩定因素是:尺側側副韌帶,該韌帶附著于尺骨莖突尖端,止于豌豆骨和三角骨;三角軟骨盤,其附著于尺骨莖突基底到尺骨邊緣和橈骨凹;尺側和后側的尺橈韌帶與關節囊部分相連;旋前方肌;橈骨遠端的部分表面和尺骨及骨間膜。下尺橈關節脫位除可與Colles骨折、Smith骨折及Galazzi骨折伴發外,亦有不少病例為單發者。下尺橈關節脫位對臨床經驗不足的醫生常易漏診。

(一)發病原因

 

腕部的扭傷,或提起重物,使腕關節橈偏,背屈或旋轉的應力均可造成此種損傷。

 

(二)發病機制

 

跌倒手撐地、腕部的扭傷或忽然提起重物,使腕關節橈偏、背屈或旋轉的應力均可造成此種損傷。當下尺橈背側韌帶斷裂時,旋前過程即會發生尺骨小頭向背側的半脫位;當下尺橈掌側韌帶斷裂時,旋后過程會發生尺骨小頭向掌側的半脫位,如沒有三角纖維軟骨盤的撕裂或是尺骨莖突骨折,不可能發生完全的尺骨頭脫位。換言之,當下尺橈關節完全脫位時三角纖維軟骨盤的破裂或尺骨莖突骨折兩者必居其一。三角軟骨盤的撕裂需在中心部,橫形或長形。尺骨莖突骨折常在基部發生,是三角纖維軟骨盤及腕的尺側副韌帶牽拉所致。

 

下尺橈關節脫位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以下尺橈關節背側脫位最為多見,此時,可見前臂旋前時尺骨小頭向背側突出,旋后時自動復位。局部腫脹并有壓痛,被動活動下尺橈關節,可感知較正常側松弛,并伴疼痛,有時出現彈響。

 

主要為下尺橈關節局部癥狀,表現為:

 

1.腕痛局限于下尺橈關節及尺骨莖突處,旋轉及尺偏時加劇。

 

2.彈性隆起與健側對比,可見尺骨小頭向背側或掌側隆起,壓之復位,抬手即彈回原處。

 

3.活動受限因疼痛患側前臂旋轉及尺偏明顯受限,伴有三角軟骨損傷時尤甚。

 

4.腫脹一般較輕。

 

5.X線攝片應雙側對比,便于觀察及判定。

 

并發癥:常并發尺骨莖突骨折及三角軟骨損傷。

 

下尺橈關節脫位應該如何治療?

 

此種損傷應于急性期,旋后位短臂石膏托制動4~6周。如急性期失治,常會遺留下尺橈關節的松動、不穩定,引起腕部的無力和疼痛。

 

下尺橈關節掌側脫位,損傷較重,除腕部腫痛,尺骨小頭突向掌側外,腕及前臂旋轉活動明顯受限。尺骨小頭常絞鎖于脫位位置,而需麻醉下復位。復位時,前臂應于旋后位,牽引下向背側推壓尺骨小頭,復位時常伴有彈響聲。復位后短臂石膏托制動4~6周,前臂應置于旋前位。

 

如果不能復位,應切開修復韌帶。如果病程超過3周以上者,保守治療復發率較高,癥狀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首先嘗試修復韌帶,如不能直接修復韌帶同時骨結構正常,沒有骨性關節炎者,則選擇重建遠尺橈韌帶。常用的方法有自體掌長肌腱及尺側腕屈肌移植重建遠尺橈韌帶,效果較好。

快速連結:骨科點點讚

R74ED41585DDFG


網球肘疼痛半年 靠幾招再也沒疼過孕婦內檢可以摸到寶寶的頭部嗎多囊卵巢綜合癥可以吃什麼產後應如何調理身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14g85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